温和通胀态势延续——解析2014年物价走势及未来展望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(记者王希、何宗渝)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2014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(CPI)同比增长1.5%,自去年9月份以来已连续4个月徘徊在“1时代”,全年CPI2%的同比涨幅较2013年回落0.6个百分点。
业内专家认为,价格指数低位徘徊反映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、总体需求不足,对此既要重视但也不必悲观,预计2015年国内温和通胀格局将得以延续。
2014年我国CPI走势平稳,年内高点出现在1月和5月,同比涨幅均为2.5%。进入下半年,CPI涨幅走低,11月份1.4%的涨幅创下近5年来的低点。
在各经济体间横向观察,我国CPI涨幅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中也属于较低水平。例如在金砖国家中,印度11月份消费价格指数为4.38%,巴西前11个月的通胀率为6.56%,远高于其年初4.5%的目标。
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,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导致物价缺乏快速上涨的需求面支撑,加之粮食持续增收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以及产能过剩仍较为突出等原因,使得2014年国内物价涨幅回落。
不过,尽管CPI涨势总体温和,但不少百姓仍觉得生活压力大。“前两天给孩子买了6个苹果就花了30多元,去趟超市随便买买就是一两百元,感觉钱越来越‘毛’了。”北京市民李静告诉记者。
李静的感受也体现在统计数据中。最近几个月,CPI下非食品价格变动幅度相对较小,鲜果、蛋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价格涨势突出,其中鲜果价格已连续14个月同比涨幅超过10%,个别月份甚至超过了20%。
“CPI反映的是物价相对涨幅,而不是绝对水平。”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说,经过此前几年较快上涨,很多生活必需品价格已处相对高位,加之医疗、养老等支出大幅上涨,不仅影响人们对价格总水平的判断,也对居民当前的可支配收入形成挤出效应,降低了百姓对物价的承受能力。
2014年12月份,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(PPI)环比下降0.6%、同比下降3.3%,环比、同比的降幅都在11月份的基础上继续扩大,至此PPI已连续34个月负增长。
业内认为,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、需求偏弱,产能过剩顽疾凸显等因素造成了PPI连续收缩,国际油市自去年下半年进入“跌跌不休”的快速下滑轨道,并带动工业产品价格集体滑落,也对工业价格指数走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例如,12月份PPI环比下降就主要是受国际油价连续大幅度下跌的影响。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介绍,成品油、石油和天然气、化学原料和制品分别影响本月PPI总水平下降约0.2、0.1、0.1个百分点,三者合计影响约0.4个百分点,约占总降幅的67%。
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,普通消费者对PPI连续走跌可能感受不深,但这对企业库存、销售等都带来很大影响。
位于浙江慈溪的华裕集团主营小家电生产销售,去年电熨斗等出口量同比增幅超过50%,但利润只增长了约10%,少数产品甚至没有盈利。“利润跑不过销量,原因在于原材料价格降幅虽大,但客户多次提出降价,产品价格只能不断被压低。”华裕副总经理黄照奇说。
物价走势与宏观经济紧密相关。业内认为,中国经济正步入增速下台阶、质量上台阶的新常态,从供求基本面、货币环境以及全球经济走势分析,2015年国内物价有望延续平稳走势。
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说,2015年国内经济运行缓中趋稳,有效需求短期内难以改善,经济基本面对物价的推升力度有限。同时,经济“新常态”下货币政策保持稳健,物价也不具备大幅上涨的货币条件。
根据报告,由于投资的周期性,主要能源依赖型和制造业依赖型国家2015年都将面临阶段性的工业通缩风险。在美元指数走强,全球原料初级产品市场供过于求,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,工业品价格将继续走低,预计2015年上半年PPI仍将持续负增长。
庄健说,考虑到地缘政治因素,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存在不确定性,但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,预计物价总体仍会非常平稳,CPI维持在2%左右。
他认为,中国可利用价格指数低位运行的时间窗口适时推进价格改革,同时决策者仍需保持定力,如果推出新的刺激计划,会阻碍出清过剩产能的进程,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。
不少专家指出,在农产品紧平衡、资源价格改革、劳动力成本攀升等物价中长期上涨因素难以逆转的情况下,百姓面对物价上涨时的无力感也应该得到充分重视,有关部门应注意价格改革与收入分配改革、社会保障“托底”等政策的协同推进。